强化就业优先,要理顺四个机制******
作者:梅伟惠(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,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副主任)、邵頔(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)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:“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健全就业促进机制,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。”当前,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新增的就业主力。确保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,既是受教育者顺利实现从校园到职场过渡的关键事件,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,增进民生福祉,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。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,有必要理顺以下四个机制。
构建适应需要的能力发展机制
2022年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,“随着人工智能、自动化和结构转型重塑全球就业格局,创造以人为本的体面工作将成为更加艰巨的挑战。”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,重复性的、机械性的工作将有很大可能性被人工智能取代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《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移》报告通过分析自动化浪潮下不同国家11个行业大类的岗位需求变化,指出至2030年全球将有3.75亿人口面临重新就业的挑战,需要学习技能,其中中国占1.02亿左右。
新一轮产业革命对大学生的数字能力、创新创业能力、系统思维能力、问题解决问题、团队合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将就业创业力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,才能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转化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面向2030和2050的高等教育绘制的六大变革方向,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,不是仅仅给高校毕业生传授一次就业或二次就业所必需的技能,而是需要高等教育作出系统性变革:一是提供平等和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入学途径;二是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;三是推动跨学科、学科内的开放与交流;四是为青年和成年人提供终身学习的途径;五是构建多样化和方式灵活的综合学习体系;六是以技术赋能高校的教学与研究。
搭建共同参与的机会供给机制
在新的就业形势下,政府、高校、用人单位等各利益相关方应通过共同努力,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和政府将高校毕业生群体列为就业关注的重中之重,相继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、自主创业、参军入伍、学术深造等政策,以人为本,分类引导,不断拓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。同时,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,优化产业布局,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,释放新的就业潜能。
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。一是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育教学培养方案,让高校培养与社会需要接轨,以就业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缩小供需矛盾;二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抓住数字经济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契机,以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;三是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,通过实习、见习、实践和大规模、高质量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,帮助高校毕业生为就业做好准备;四是主动联系企业开拓优质用人单位市场,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渠道,提高岗位供需的匹配度和有效度。
健全保障帮困资源补偿机制
当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.06%左右,其中不少人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提出了要求,我们要着力完善资源补偿机制,帮助困难毕业生群体顺利就业,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公平。
针对困难毕业生群体,一是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,包括经济资助体系和帮困助学体系,完善就业困难帮扶长效机制和预警机制等,实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全生命周期关照;二是采取精准指导和精准帮扶工作,实施“一生一档”和“一生一策”,针对就业困难个体开展有效帮扶结对、岗位定点推送等服务工作;三是充分发挥朋辈互助和榜样激励的作用,提高帮扶有效性,提升就业群体的自我认同感;四是通过提升就业能力、加强招聘服务、提供财政补贴、完善社会保障,重点帮扶脱贫家庭、低保家庭、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、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困难群体顺利实现就业。
完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调整机制
从全球趋势看,就业压力的增大催生了一大批“既不就业也不接受正规教育或培训”的“尼特族”(NEET, Not in Employment, Education & Training)青年。在经合组织国家中,平均大约有16.1%的18~24岁青少年为尼特族,而在智利、哥伦比亚、哥斯达黎加、意大利和土耳其,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25%。尼特族青年不仅错过了当下的学习和就业的机会,而且可能对其长远发展产生消极影响,如较低的就业率和较低的收入、较差的精神状态和较大的社会排斥等。
“慢就业”风潮近年来也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中兴起。社会和高校应该正视这一现象,一是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,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,充分发挥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;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,营造积极的就业心态,切实帮助学生缓解现实焦虑,切勿好高骛远,同时也避免就业“内卷”,提高抗挫折能力;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,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,做好职业生涯规划,精准开展就业指导;四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作用,家校协同联动,杜绝“懒就业”“怕就业”等现象。
《光明日报》( 2023年01月10日 15版)
渝北迎新消费季九大亮点活动“点燃”烟火气!******
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讯(记者闫仪)九大消费活动精彩来袭!今(11)日,重庆市渝北区商务委透露,渝北区将于2023年1-2月以“暖心购·迎新春”为主题,举办“2023渝北迎新消费季”活动,让市民朋友在感受浓浓新春节日气氛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更多的实惠。
本次活动共设置了九大主题活动,包括“爱尚重庆·趣购年货”渝北嘉年华、网上年货节、商圈联动大促销、消费帮扶年货巡展、全球优质商品采购与展销会、“两地畅玩”GO双城、渝货进友城、暖心年夜饭、文旅惠民消费季等,不仅设置了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,还最大限度给出各种优惠福利折扣。
周五至周日,“爱尚重庆·趣购年货”渝北嘉年华将在新光里能量广场正式启动。届时,将展示展销渝北、云阳、双流三地名特产品、休闲娱乐、文创产品;还将举办迎春宴席展,活动现场展示渝北知名餐饮品牌宴席佳肴,市民预订宴席享受折上折优惠;现场还将开展迎新春、送春联活动。
2023年1月,消费帮扶年货巡展将在统景、洛碛、茨竹、兴隆等11镇有序进行。展会依托乡镇邮政网点,将推出米面粮油、年货、酒水、特色食品等暖心年货包、年货大礼包;重点人口密集村镇组织开展乡村文化艺术展演,举办“渝北消费帮扶年货市集”展示展销,组织生活用品下乡、消费服务下乡、文化娱乐下乡,让乡村居民过个暖心年,营造年味浓郁的节日消费氛围。
1月13日-15日,2月3日-5日,渝北&双流、广安,将在双流区城南优品道广场、广安市吾悦广场,联合举办“渝你同购·好事成双”新春闹双城,以及“渝见广货”广安特色产品展销活动。现场将搭建渝北特产馆,组织渝北名特产品、餐饮美食、休闲旅游、文创产品参会参展,组织达人或商家直播推广渝北重点商贸企业的优品精品,助力渝北、双流、广安三地产品“走出去”“引进来”。
此外,网上年货节、暖心年夜饭将主攻线上渠道,联动饿了么、美团、大众点评、唯品会、载禾等电商平台,开展年货满减补贴、限时秒杀、“渝北年夜饭热门榜单”评选等活动,实现潮品年货直达直送。全球优质商品采购与展销会、商圈联动大促销、“两地畅玩”GO双城、文旅惠民消费季主攻线下游玩,发动嘉州、两路空港、中央公园等重点商圈,支持鼓励爱融荟城、SM广场、桃源天地等13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加力满减、加赠、打折、促销;同时,各文化场馆、旅游景区也将同步推出非遗赶集、景区酒店惠民消费、美丽乡村摄影展、文艺演出等。
“2023渝北迎新消费季,将通过政府搭台、企业让利、全民参与,用九大活动展特色、聚人气、激活力,全面推介渝北区优质消费内容,真正让群众得实惠、商家得利益、消费快升温,推动渝北市场全面复苏。”渝北区商务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说。